第67章(2 / 4)
五十年后。
李鸿过已经年逾六十,向皇上上表,希望可以告老还乡,年轻的帝王唏嘘不已,十分不舍地对李鸿过说道:“李相,朕舍不得你啊,况且李相到现在为止身体有很硬朗,不显老态,何须告老?”
李鸿过捻须一笑,说道:“皇上,微臣已经老了,很多时候想法已经跟不上你们年轻人了,以前给我赐字的赵志刚赵大人就曾经给我们说过‘世界是你们的’,然后就致仕了,老年生活过得安逸无比,微臣也想过那样的日子,不倚老卖老,让你们放开手脚自己去做想做的事。况且现在大秦四海升平,边境稳定,皇上正可以大有作为。”
皇上一叹,说道:“李相品性高洁,朕真是叹服!几年前先皇驾崩的时候,告诉朕您一定会好好辅助朕的,可是太傅对朕说你日后恐怕也会成为沈相那种权臣,我还心中没有底气,想过如何与你□□,有些惧怕与你。可是没有想到您真的一点儿也不恋权位,在我大婚之后就立即让我亲政了,一点儿也没有藏着掖着,给我使绊子,真真是忠良啊!”
李鸿过笑道:“皇上过誉了,忠君爱国本就是我辈做臣子的本分,何以能得皇上如此赞誉啊?”
皇上唏嘘不已,说道:“话是这么说,可是真正能做到像您这样的,还是不多啊。”然后皇上说道:“李爱卿,我知道您的贤妻方大家在京郊开了一家女学,不如你们还是留在京城养老,这样日后朕有什么难题也可以问政于您。”不知不觉的,皇上在称呼当中又用上了“您”字,这可是很少见的。
李鸿过坚决推拒,说道:“皇上,我与先皇君臣相得,还能辅佐您一段时间,已经是天大的福气了,我与老妻想要去永平县继续开学馆,男子女子都可以去向我们求学,但是我们不能待在京城里。”说道此处李鸿过看了看皇上,说道:“皇上,说句不好听的,老臣为官这么多年,说是放权,可是门生故吏也不少,如果我仍然在京郊,日后他们抬着我的名义与您作对,反倒伤了我们君臣之间的和气,还是现在这样的好。”
皇上叹了口气,只是李鸿过说得是真话,于是只好准了他告老还乡的折子,赐了很多的财物给他带回家,并且承诺一定会好好重用李鸿过的儿子。
没有想到李鸿过对于自己的儿子是否能得重用一点儿都不强求,说道:“皇上,不必看着老臣的面子对他们施恩,他们能用就用,不能用就让他们回永平县来找我,反正老臣家中良田不少,总不会饿死他们。”
皇上这下对李鸿过真是叹服了,赞他是千古难得一见的名臣、忠臣。
李鸿过却叹了口气,默默地推拒了,他觉得自己当不得这样的名声,也始终对皇上有愧。
放眼大秦,现在已经在他的倡导下渐渐兴起了一夫一妻的风气,年轻一辈的读书人里面,这么多年来,只要是李鸿过主持的科举,从来没有一个纳过妾的读书人能够考上进士,大家已经公认了一个道理——想要中举就不能娶妾。
而且,不少年轻的官员娶到了方宝英教出来的弟子,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知书达理,什么是真正的贤良淑德,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大家闺秀,他们的妻子不仅能和他们吟诗作对,讨论时事经济,更能将家宅安顿好,各他们的仕途带来莫大的帮助,又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诚然,仍然有一部分人在中举为官之后就广纳姬妾,但是那样的官员每次吏部考核的时候都会因为“内帷不修”被评为“劣等”,慢慢的,他们为了往上爬也不再会纳妾了。
就这样,有着李鸿过强权的压迫,有着方宝英那边用心地培养女子,让她们能真正留住丈夫的心,大秦一夫一妻制度虽未写进律法之中强行规定,但是已经蔚然成风了。
↑返回顶部↑
李鸿过已经年逾六十,向皇上上表,希望可以告老还乡,年轻的帝王唏嘘不已,十分不舍地对李鸿过说道:“李相,朕舍不得你啊,况且李相到现在为止身体有很硬朗,不显老态,何须告老?”
李鸿过捻须一笑,说道:“皇上,微臣已经老了,很多时候想法已经跟不上你们年轻人了,以前给我赐字的赵志刚赵大人就曾经给我们说过‘世界是你们的’,然后就致仕了,老年生活过得安逸无比,微臣也想过那样的日子,不倚老卖老,让你们放开手脚自己去做想做的事。况且现在大秦四海升平,边境稳定,皇上正可以大有作为。”
皇上一叹,说道:“李相品性高洁,朕真是叹服!几年前先皇驾崩的时候,告诉朕您一定会好好辅助朕的,可是太傅对朕说你日后恐怕也会成为沈相那种权臣,我还心中没有底气,想过如何与你□□,有些惧怕与你。可是没有想到您真的一点儿也不恋权位,在我大婚之后就立即让我亲政了,一点儿也没有藏着掖着,给我使绊子,真真是忠良啊!”
李鸿过笑道:“皇上过誉了,忠君爱国本就是我辈做臣子的本分,何以能得皇上如此赞誉啊?”
皇上唏嘘不已,说道:“话是这么说,可是真正能做到像您这样的,还是不多啊。”然后皇上说道:“李爱卿,我知道您的贤妻方大家在京郊开了一家女学,不如你们还是留在京城养老,这样日后朕有什么难题也可以问政于您。”不知不觉的,皇上在称呼当中又用上了“您”字,这可是很少见的。
李鸿过坚决推拒,说道:“皇上,我与先皇君臣相得,还能辅佐您一段时间,已经是天大的福气了,我与老妻想要去永平县继续开学馆,男子女子都可以去向我们求学,但是我们不能待在京城里。”说道此处李鸿过看了看皇上,说道:“皇上,说句不好听的,老臣为官这么多年,说是放权,可是门生故吏也不少,如果我仍然在京郊,日后他们抬着我的名义与您作对,反倒伤了我们君臣之间的和气,还是现在这样的好。”
皇上叹了口气,只是李鸿过说得是真话,于是只好准了他告老还乡的折子,赐了很多的财物给他带回家,并且承诺一定会好好重用李鸿过的儿子。
没有想到李鸿过对于自己的儿子是否能得重用一点儿都不强求,说道:“皇上,不必看着老臣的面子对他们施恩,他们能用就用,不能用就让他们回永平县来找我,反正老臣家中良田不少,总不会饿死他们。”
皇上这下对李鸿过真是叹服了,赞他是千古难得一见的名臣、忠臣。
李鸿过却叹了口气,默默地推拒了,他觉得自己当不得这样的名声,也始终对皇上有愧。
放眼大秦,现在已经在他的倡导下渐渐兴起了一夫一妻的风气,年轻一辈的读书人里面,这么多年来,只要是李鸿过主持的科举,从来没有一个纳过妾的读书人能够考上进士,大家已经公认了一个道理——想要中举就不能娶妾。
而且,不少年轻的官员娶到了方宝英教出来的弟子,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知书达理,什么是真正的贤良淑德,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大家闺秀,他们的妻子不仅能和他们吟诗作对,讨论时事经济,更能将家宅安顿好,各他们的仕途带来莫大的帮助,又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诚然,仍然有一部分人在中举为官之后就广纳姬妾,但是那样的官员每次吏部考核的时候都会因为“内帷不修”被评为“劣等”,慢慢的,他们为了往上爬也不再会纳妾了。
就这样,有着李鸿过强权的压迫,有着方宝英那边用心地培养女子,让她们能真正留住丈夫的心,大秦一夫一妻制度虽未写进律法之中强行规定,但是已经蔚然成风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