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1 / 4)
幕府还有天皇那边没多久都得到了消息,对大晋这边的武力敬畏眼热不已,偏生大晋对武器管制很严,海关那边对卖给商船的枪支都是有记录的,哪怕枪支损毁,你也得把残骸带回来登记,销掉记录,幕府废了老大的力气,也只弄到几支,但是弹药有限,自个又仿制不出里面的子弹来,最终只得咬了咬牙,拿出了大笔的钱财,又弄了许多妙龄美貌少女,让使节团带着前往大晋,请求大晋同意购买武器。
天皇那边也是差不多的想法,不过他们是真的没钱,因此,干脆不知道从哪儿弄了一大堆东西,打着朝贡的名义,直接带着人跑过来了。天皇的使臣自然是在那边哭诉,说自家被臣子挟持,半分不得自由,要求宗主国为自己做主什么的。
问题来了,双方虽说在路上没遇到,但是算是一前一后上了岸,在前往京城的时候碰上了,一下子出现了冲突。
等到徒景年得到消息的时候,双方已经明里暗里火拼了好几场,甚至还有几个所谓的武士就在大街上切腹了,把围观的人很是吓了一大跳,鸿胪寺那边的人为此头疼不已。因此,急急忙忙进了京,立马将事情丢给了礼部,礼部那边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立马又在朝堂上禀报了,立刻朝堂上一片哗然。
说实话,对东瀛,本朝这些人一直以来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那等弹丸小国,实在没什么好说的,开国那会儿,有倭寇侵扰海岸,结果叫海军结结实实揍了一顿,老实到现在,就算还有些倭寇充当海盗,如今也只敢抢枪朝鲜人什么的,不敢跟大晋这边的商人对着干了。
这会儿听说了东瀛那边的古怪,天皇就是个吉祥物摆设,幕府倒是挺强势的,因此,自然有大臣生出了一些怜悯之心来,在朝堂上建言,要海军出兵,给天皇撑腰。但是户部兵部那边立马跳起来了,虽说东瀛是藩国,但是人家多少年没来朝贡啦,这等远洋出兵该多少钱啊?何况,这是东瀛的内政,若是这会儿答应下来,以后别的藩国要是有什么想法,是不是也可以找大晋来啊,反正不找白不找啊!兵部那边也不同意,出兵这种事情,听起来简单,但是,这可不是在本土,而是要跑到倭国去,军需怎么说,补给怎么算?战死的人怎么抚恤,何况,人家背井离乡当兵都不乐意,何况还得跑到东瀛小国去打仗呢,据说东瀛那边生活恶劣,天皇一顿饭都只有一条指头长的小鱼,米饭都不能天天吃,一点油水都没有的地方,万一一个不好,引起哗变怎么办?
当然,也有同意的,徒景年眯了眯眼睛,觉得这其实是个挺好的机会,自从火器在军中普及之后,还没有真正试过手呢,草原那边几个南下打草谷的,被火炮轰了几次,就学乖了,何况,如今徒景年大力鼓励跟草原发展贸易关系,从他们那里收购牛羊马匹,还有草原上的各种特产,价格都很是不错,哪怕是他们养绵羊呢,每年羊毛都能卖个好价钱呢!徒景年还叫人传授那些小部落的牧民,如何纺织毛线,用羊毛织地毯帘子,甚至是直接用毛线打毛衣什么的,这些都有专门的商队前去收购,无论你是想要换钱还是换粮食盐巴茶叶或者是日常生活用品都行。
除了这些,草原上矿产也多啊,一般的露天矿产,自然是被比较强势的部落占了,草原上那些贵族的日子因此过得也很不错,恨不得连马桶都用金子的。如今,朝廷直接派了人过去,跟那些部落贵族合作开矿,那些贵族赚得盆满钵盈,来自中原的各种奢侈品迷花了他们的眼睛。牧民能温饱,贵族好享受,在这样的情况下,谁还会没事冒着性命危险打仗啊!因此,这些年下来,内附的部落越来越多,朝廷也比较公正地为他们分配了草场,并且达成了供销协议,反正如今公路已经修起来了,往来于中原草原也比较容易。钦天监每年为他们提供气候预警,遇上灾年,秋天的时候,中原的商人就会大举出动,前往草原大量收购牲畜,虽说价格比平常的年份低了点,但是总比在雪灾中平白损失了来得好。牧民们也得了好处,囤积了足够的粮食什么的安然过冬,中原这边也能得到大量的肉类补充,冬天正是吃羊肉的时候呢,草原上的羊肉味道可比中原这边自家养的羊肉强多了,到了冬天,长安这边的有钱人,谁家不买个几十头上百头的。
这也导致了,如今边军压根没有练手的机会,光靠着平时的训练,不见见血,怎么养的出一支强军来呢?
徒景年琢磨了一下,回头就在内阁跟一干阁臣说了自己的想法,反正就是打着不干涉别国内政的旗号,但是呢,朝廷会派出志愿军,什么叫志愿军呢,那就是看不过眼东瀛那边的事情,自愿帮忙的。当然了,他们自愿去打仗,总不能叫他们自带干粮,到了东瀛那边喝西北风吧,因此,东瀛那边必须表示一下。至于用什么表示,简单啊,你们没钱,难道没有土地矿产吗?用那些抵扣就行了!
尤其,徒景年的意思是,志愿军去帮助天皇,幕府那边也不能真的让他们失败了,得偷偷摸摸地给他们走私点武器过去,反正就是要叫双方的实力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谁占了优势,就要打压一下,反正就是叫东瀛一直处在动荡之中。那些志愿军也好办,各个军区的人轮着上就是了,也就是在东瀛那边试试手,见见血,总不能整日里拿着火枪火炮,只知道打靶吧!
内阁的一干大臣听得瞠目结舌,只觉徒景年这主意不光是不厚道的问题,简直是有些缺德了。当然,嘴上他们自然不能这么说,只是委婉地表示,这样实在是有失天朝上国的风范。徒景年来了句,你们倒是宁愿面对一个统一的狼子野心的东瀛,而不是一个混乱的,需要不时求助于朝廷的东瀛了?几个朝臣不吱声了,东瀛那边的人人品怎么样,谁也不敢保证,倭寇当年上岸,造成的惨案现在还有人记忆犹新呢!谁会相信,东瀛日后一定会保证一直恭顺呢?
当然了,徒景年还是安抚了一下朝臣的,东瀛那边不是向往中原文化嘛,隋唐的时候还派了什么遣唐使跑过来学习的,宋朝的时候,跟中原也有很多的往来,常年有人过来学习文化知识。如今呢,不要他们上门学习了,朝廷这边出钱,在东瀛建立书院,再印刷个几船的四书五经之类的书本,请那些德高望重,学问高深的大儒亲自去东瀛教化一方,好让他们沐浴在上国文化的光辉中。日后,若是真的因为文化的熏陶入华夏了,那自然也就不是外人了,咱们也就没必要防着你了不是吗?
对去东瀛那边教化一方,却是没多少人乐意,就像是在大晋这边,没几个乐意去云贵西藏之类的地方教化一方的。徒景年也不是真的要找什么大儒过去,因此,不过是叫那些候补的学政或者是国子监翰林院之类地方的候补官员过去,跟支教差不多了,干个几年,回来就能转正,没准按照你的成绩,还能升个一级两级的,有了这样的好处,自然许多人跃跃欲试了。更有人触类旁通,东瀛是藩国,朝鲜、茜香国、瀚海国、安南之类的地方也是藩国嘛,咱们不能到那些地方也建立书院吗?
徒景年顺手就将这事交给了礼部和鸿胪寺,你们去跟那些藩国的人交涉吧。官员也是人,没有利益的事情,他们自然是不会作的,如今看到了利益,一个个踊跃无比,接下来就是施展三寸不烂之舌,将那些常驻的使臣们说得一愣一愣的,有的直接就命人传信回去,说了天朝想要在自家的地方建立书院,教化当地百姓的事情了,大多数藩国对此其实是乐见其成的,他们往年还得派出贵族子弟跑到长安这边的国子监上课呢,如今不用跑过来,在自家领土上就能学习天朝上国的文化,双方都省事啊,因此,皆大欢喜。
↑返回顶部↑
天皇那边也是差不多的想法,不过他们是真的没钱,因此,干脆不知道从哪儿弄了一大堆东西,打着朝贡的名义,直接带着人跑过来了。天皇的使臣自然是在那边哭诉,说自家被臣子挟持,半分不得自由,要求宗主国为自己做主什么的。
问题来了,双方虽说在路上没遇到,但是算是一前一后上了岸,在前往京城的时候碰上了,一下子出现了冲突。
等到徒景年得到消息的时候,双方已经明里暗里火拼了好几场,甚至还有几个所谓的武士就在大街上切腹了,把围观的人很是吓了一大跳,鸿胪寺那边的人为此头疼不已。因此,急急忙忙进了京,立马将事情丢给了礼部,礼部那边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立马又在朝堂上禀报了,立刻朝堂上一片哗然。
说实话,对东瀛,本朝这些人一直以来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那等弹丸小国,实在没什么好说的,开国那会儿,有倭寇侵扰海岸,结果叫海军结结实实揍了一顿,老实到现在,就算还有些倭寇充当海盗,如今也只敢抢枪朝鲜人什么的,不敢跟大晋这边的商人对着干了。
这会儿听说了东瀛那边的古怪,天皇就是个吉祥物摆设,幕府倒是挺强势的,因此,自然有大臣生出了一些怜悯之心来,在朝堂上建言,要海军出兵,给天皇撑腰。但是户部兵部那边立马跳起来了,虽说东瀛是藩国,但是人家多少年没来朝贡啦,这等远洋出兵该多少钱啊?何况,这是东瀛的内政,若是这会儿答应下来,以后别的藩国要是有什么想法,是不是也可以找大晋来啊,反正不找白不找啊!兵部那边也不同意,出兵这种事情,听起来简单,但是,这可不是在本土,而是要跑到倭国去,军需怎么说,补给怎么算?战死的人怎么抚恤,何况,人家背井离乡当兵都不乐意,何况还得跑到东瀛小国去打仗呢,据说东瀛那边生活恶劣,天皇一顿饭都只有一条指头长的小鱼,米饭都不能天天吃,一点油水都没有的地方,万一一个不好,引起哗变怎么办?
当然,也有同意的,徒景年眯了眯眼睛,觉得这其实是个挺好的机会,自从火器在军中普及之后,还没有真正试过手呢,草原那边几个南下打草谷的,被火炮轰了几次,就学乖了,何况,如今徒景年大力鼓励跟草原发展贸易关系,从他们那里收购牛羊马匹,还有草原上的各种特产,价格都很是不错,哪怕是他们养绵羊呢,每年羊毛都能卖个好价钱呢!徒景年还叫人传授那些小部落的牧民,如何纺织毛线,用羊毛织地毯帘子,甚至是直接用毛线打毛衣什么的,这些都有专门的商队前去收购,无论你是想要换钱还是换粮食盐巴茶叶或者是日常生活用品都行。
除了这些,草原上矿产也多啊,一般的露天矿产,自然是被比较强势的部落占了,草原上那些贵族的日子因此过得也很不错,恨不得连马桶都用金子的。如今,朝廷直接派了人过去,跟那些部落贵族合作开矿,那些贵族赚得盆满钵盈,来自中原的各种奢侈品迷花了他们的眼睛。牧民能温饱,贵族好享受,在这样的情况下,谁还会没事冒着性命危险打仗啊!因此,这些年下来,内附的部落越来越多,朝廷也比较公正地为他们分配了草场,并且达成了供销协议,反正如今公路已经修起来了,往来于中原草原也比较容易。钦天监每年为他们提供气候预警,遇上灾年,秋天的时候,中原的商人就会大举出动,前往草原大量收购牲畜,虽说价格比平常的年份低了点,但是总比在雪灾中平白损失了来得好。牧民们也得了好处,囤积了足够的粮食什么的安然过冬,中原这边也能得到大量的肉类补充,冬天正是吃羊肉的时候呢,草原上的羊肉味道可比中原这边自家养的羊肉强多了,到了冬天,长安这边的有钱人,谁家不买个几十头上百头的。
这也导致了,如今边军压根没有练手的机会,光靠着平时的训练,不见见血,怎么养的出一支强军来呢?
徒景年琢磨了一下,回头就在内阁跟一干阁臣说了自己的想法,反正就是打着不干涉别国内政的旗号,但是呢,朝廷会派出志愿军,什么叫志愿军呢,那就是看不过眼东瀛那边的事情,自愿帮忙的。当然了,他们自愿去打仗,总不能叫他们自带干粮,到了东瀛那边喝西北风吧,因此,东瀛那边必须表示一下。至于用什么表示,简单啊,你们没钱,难道没有土地矿产吗?用那些抵扣就行了!
尤其,徒景年的意思是,志愿军去帮助天皇,幕府那边也不能真的让他们失败了,得偷偷摸摸地给他们走私点武器过去,反正就是要叫双方的实力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谁占了优势,就要打压一下,反正就是叫东瀛一直处在动荡之中。那些志愿军也好办,各个军区的人轮着上就是了,也就是在东瀛那边试试手,见见血,总不能整日里拿着火枪火炮,只知道打靶吧!
内阁的一干大臣听得瞠目结舌,只觉徒景年这主意不光是不厚道的问题,简直是有些缺德了。当然,嘴上他们自然不能这么说,只是委婉地表示,这样实在是有失天朝上国的风范。徒景年来了句,你们倒是宁愿面对一个统一的狼子野心的东瀛,而不是一个混乱的,需要不时求助于朝廷的东瀛了?几个朝臣不吱声了,东瀛那边的人人品怎么样,谁也不敢保证,倭寇当年上岸,造成的惨案现在还有人记忆犹新呢!谁会相信,东瀛日后一定会保证一直恭顺呢?
当然了,徒景年还是安抚了一下朝臣的,东瀛那边不是向往中原文化嘛,隋唐的时候还派了什么遣唐使跑过来学习的,宋朝的时候,跟中原也有很多的往来,常年有人过来学习文化知识。如今呢,不要他们上门学习了,朝廷这边出钱,在东瀛建立书院,再印刷个几船的四书五经之类的书本,请那些德高望重,学问高深的大儒亲自去东瀛教化一方,好让他们沐浴在上国文化的光辉中。日后,若是真的因为文化的熏陶入华夏了,那自然也就不是外人了,咱们也就没必要防着你了不是吗?
对去东瀛那边教化一方,却是没多少人乐意,就像是在大晋这边,没几个乐意去云贵西藏之类的地方教化一方的。徒景年也不是真的要找什么大儒过去,因此,不过是叫那些候补的学政或者是国子监翰林院之类地方的候补官员过去,跟支教差不多了,干个几年,回来就能转正,没准按照你的成绩,还能升个一级两级的,有了这样的好处,自然许多人跃跃欲试了。更有人触类旁通,东瀛是藩国,朝鲜、茜香国、瀚海国、安南之类的地方也是藩国嘛,咱们不能到那些地方也建立书院吗?
徒景年顺手就将这事交给了礼部和鸿胪寺,你们去跟那些藩国的人交涉吧。官员也是人,没有利益的事情,他们自然是不会作的,如今看到了利益,一个个踊跃无比,接下来就是施展三寸不烂之舌,将那些常驻的使臣们说得一愣一愣的,有的直接就命人传信回去,说了天朝想要在自家的地方建立书院,教化当地百姓的事情了,大多数藩国对此其实是乐见其成的,他们往年还得派出贵族子弟跑到长安这边的国子监上课呢,如今不用跑过来,在自家领土上就能学习天朝上国的文化,双方都省事啊,因此,皆大欢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