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1 / 1)
“首先,让我们回到案发的最初。八月九日,正法寺美也子决心同池田谦二见面,是她乘上尾道开往福山的列车以后,这是可以肯定的。如果是在此之前,她可以利用尾道到三次间的长途汽车。列车到福山是11点19分,从那里找公用电话,查三次高中的号码,再往三次高中打电话,听完池田宿舍的电话,总共要花15分钟左右吧。实际上我也这么实践过,实际所花的时间是21分32秒。无论怎样顺利,我想所花时间不会低于15分钟。”
“池田在宿舍里接到电话,听了美也子的阐述.又要花5分钟吧。那时的时间大约是11点40分。池田对美也子的来访根本没思想准备,于是产生了混乱。最后想到同‘X’取得联络,留下了‘我去买香烟’的话后便出了宿舍,跑到最近的电话处打了电话。接下来他在11点50分之前回到了宿舍,接到了美也子小姐的第二个电话。为什么这么说,那是因为美也子小姐乘上了11点53分开往府中的列车。也就是说.11点45分左右‘X’这个人物在他‘通常所在的地方’,这样想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不然,池田无法与他取得联络。”
“在平日的这个时间的‘通常所在的地方’,能想到的当然是‘工作地方’。于是“X’为了作案,有必要离开‘工作地方’。这时“X’会留意两点。一是不受注意地离开。另一点是不受注意地回去。也就是‘X’最希望的是,自己在那段时间不在的事实,不要引起别人的注意。总体来说,要给人一种好像一直在那里的印象。
英国的心理学家亨利·麻亚所著的《错觉的理论》中写到:一直在体验处于连续状态中做动作的人,如果欠缺了一部分的动作时,会在无意识里自动填充空白的部分,让人认为体验一直在继续。比如,公司某职员早晨打了出勤卡,傍晚与同僚打招呼告别,这些行为都会被人看做他整天都在公司上班。可实际上,他有可能溜出去与朋友打麻将,也有可能和恋人在一起稍许幽会。问题是最初的状态和最终的状态有没有‘连续性’,为了让错觉成立,无论如何那天他都要回到工作的地方这是绝对条件。”
“不知不觉地出去,不知不觉地回来。‘X’将这两条做得很出色,我相信这点。他出去的时候,一定是不慌不忙,悠然自得的吧。接到池田的电话后,他也不慌张,好像一切都是按预定计划行动一样。”
浅见在这里喘了口气,从口袋里掏出了手帕,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坐在下面的搜查员们,被浅见的雄辩迷倒了,连擦汗那么普通的动作,也是静静地看着。
“从到现在为止的搜查结果来看“X’是在终点站的广岛下车的,这几乎可以肯定。到广岛是18点20分,如果‘X’上班的地点是广岛市内的话,在下午7点前回去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从职业上来看,这种事不是那么稀奇的,可以不成问题。如果是午后8点、9点的话.不管什么职业,都会产生不协调的感觉,那么刚才所说的‘连续性’就无法完成了。”
“现在,顺便来看一下‘X’的职业。从常识来考虑“X’的工作不是被内勤事务缠绕,必须坐班的职业。外交员、推销员等外勤工作人员,或者是有权限的管理人员、自由职业等常常在外跑的人员。当然,刑警也包括这中间……”
“轰”的一声,大家笑了起来。
“啊,不管是何职业,除了自由职业以外,下午7点左右没有回去的话,会给周围的人留下印象的。因此,我将‘X’的工作地方,假定在广岛市内的某个地方。这不是假说,这将为推论的前进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现在再回到案子发生前,来推理——下‘X’的行动。‘X’在池田的第一次的电话里得知,美也子小姐乘福山11点53分发车的列车来三次。于是马上命令油田指定三次站的跨线桥为碰头的地方。11点50分左右美也子小姐打来电话,确认了在三次车站碰头的地点。大约四小时后,美也子小姐会在三次站出现。广岛到三次大约要花两小时,要赶去的话,有充裕的时间。”
“‘X’像没事似的查阅了时刻表,制订了犯罪计划。怎样去犯罪现场,怎样离开,在考虑使用最安全的手段时,开往广岛的列车运行时刻表映在了他的眼中。16点09分到达三次,16点22分发车。也就是说跨线桥上的13分钟的空白时间完全可以利用,这正好给罪犯提供了过路行凶杀人的机会。况且,警方的搜查中如果发现举止可疑的人时,也会留下那个人是从反方向来的印象。在制订犯罪计划中“X’将美也子的来访目的和所带来的危险后果考虑了一下.真正起了杀意,这样到正式开始行动为止,又过了30分钟以上。时间是过了12点20分。”
“‘X’作完案后,如果抓紧时间的话,他根本就来得及乘上艺备线12点42分从广岛发车的‘千鸟4号’特快,然而‘X’没有那么做。他乘的是13点31分从广岛发车的普快。‘X’乘那趟列车到了三次站的下一站盐BT站后便下了车,因为迟一点月台的对面有开往广岛的列车进站。两趟车同时是15点57分由盐DT站发车。‘X’装着没事似的从下行车转到了上行车。这就是我写的剧本。” ↑返回顶部↑
“池田在宿舍里接到电话,听了美也子的阐述.又要花5分钟吧。那时的时间大约是11点40分。池田对美也子的来访根本没思想准备,于是产生了混乱。最后想到同‘X’取得联络,留下了‘我去买香烟’的话后便出了宿舍,跑到最近的电话处打了电话。接下来他在11点50分之前回到了宿舍,接到了美也子小姐的第二个电话。为什么这么说,那是因为美也子小姐乘上了11点53分开往府中的列车。也就是说.11点45分左右‘X’这个人物在他‘通常所在的地方’,这样想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不然,池田无法与他取得联络。”
“在平日的这个时间的‘通常所在的地方’,能想到的当然是‘工作地方’。于是“X’为了作案,有必要离开‘工作地方’。这时“X’会留意两点。一是不受注意地离开。另一点是不受注意地回去。也就是‘X’最希望的是,自己在那段时间不在的事实,不要引起别人的注意。总体来说,要给人一种好像一直在那里的印象。
英国的心理学家亨利·麻亚所著的《错觉的理论》中写到:一直在体验处于连续状态中做动作的人,如果欠缺了一部分的动作时,会在无意识里自动填充空白的部分,让人认为体验一直在继续。比如,公司某职员早晨打了出勤卡,傍晚与同僚打招呼告别,这些行为都会被人看做他整天都在公司上班。可实际上,他有可能溜出去与朋友打麻将,也有可能和恋人在一起稍许幽会。问题是最初的状态和最终的状态有没有‘连续性’,为了让错觉成立,无论如何那天他都要回到工作的地方这是绝对条件。”
“不知不觉地出去,不知不觉地回来。‘X’将这两条做得很出色,我相信这点。他出去的时候,一定是不慌不忙,悠然自得的吧。接到池田的电话后,他也不慌张,好像一切都是按预定计划行动一样。”
浅见在这里喘了口气,从口袋里掏出了手帕,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坐在下面的搜查员们,被浅见的雄辩迷倒了,连擦汗那么普通的动作,也是静静地看着。
“从到现在为止的搜查结果来看“X’是在终点站的广岛下车的,这几乎可以肯定。到广岛是18点20分,如果‘X’上班的地点是广岛市内的话,在下午7点前回去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从职业上来看,这种事不是那么稀奇的,可以不成问题。如果是午后8点、9点的话.不管什么职业,都会产生不协调的感觉,那么刚才所说的‘连续性’就无法完成了。”
“现在,顺便来看一下‘X’的职业。从常识来考虑“X’的工作不是被内勤事务缠绕,必须坐班的职业。外交员、推销员等外勤工作人员,或者是有权限的管理人员、自由职业等常常在外跑的人员。当然,刑警也包括这中间……”
“轰”的一声,大家笑了起来。
“啊,不管是何职业,除了自由职业以外,下午7点左右没有回去的话,会给周围的人留下印象的。因此,我将‘X’的工作地方,假定在广岛市内的某个地方。这不是假说,这将为推论的前进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现在再回到案子发生前,来推理——下‘X’的行动。‘X’在池田的第一次的电话里得知,美也子小姐乘福山11点53分发车的列车来三次。于是马上命令油田指定三次站的跨线桥为碰头的地方。11点50分左右美也子小姐打来电话,确认了在三次车站碰头的地点。大约四小时后,美也子小姐会在三次站出现。广岛到三次大约要花两小时,要赶去的话,有充裕的时间。”
“‘X’像没事似的查阅了时刻表,制订了犯罪计划。怎样去犯罪现场,怎样离开,在考虑使用最安全的手段时,开往广岛的列车运行时刻表映在了他的眼中。16点09分到达三次,16点22分发车。也就是说跨线桥上的13分钟的空白时间完全可以利用,这正好给罪犯提供了过路行凶杀人的机会。况且,警方的搜查中如果发现举止可疑的人时,也会留下那个人是从反方向来的印象。在制订犯罪计划中“X’将美也子的来访目的和所带来的危险后果考虑了一下.真正起了杀意,这样到正式开始行动为止,又过了30分钟以上。时间是过了12点20分。”
“‘X’作完案后,如果抓紧时间的话,他根本就来得及乘上艺备线12点42分从广岛发车的‘千鸟4号’特快,然而‘X’没有那么做。他乘的是13点31分从广岛发车的普快。‘X’乘那趟列车到了三次站的下一站盐BT站后便下了车,因为迟一点月台的对面有开往广岛的列车进站。两趟车同时是15点57分由盐DT站发车。‘X’装着没事似的从下行车转到了上行车。这就是我写的剧本。” ↑返回顶部↑